2025年“低空经济”首次被纳入国家战略,这意味着未来在“十五五”时期将是是低空经济从试点探索迈向全面产业化的关键五年,这无疑是低空经济迈向全面产业化的黄金窗口期。建筑工程企业迎来了一场充满无限潜力的新征程。今天就跟随首盛国际工程咨询的脚步一起探索:建筑工程企业该如何抓住低空经济机遇,选择适宜的发展路径?
一、政策驱动与市场机遇:低空经济的战略窗口期
国家战略布局加速
2025年低空经济正式纳入国家战略后,中央出台《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明确要求将低空基础设施纳入城市建设规划,支持在新建住宅和商业楼宇中预留起降点。截至2025年初,全国已启动近300个低空相关项目,其中基础设施类占比达33.6%
5 ,安徽、广东等试点省份计划2027年前建成500个临时起降点。
地方政策精准发力
26个省级政府将低空经济纳入年度重点工作,深圳、珠海通过"建设补贴+运营奖励"模式支持企业,如深圳对eVTOL起降场建设给予30%投资补贴。江苏省率先发布《低空建筑工程施工安全规范》地方标准,推动行业标准化进程。
专项债与融资创新
2025年专项债规模扩容至4.5万亿元,其中15%定向支持低空基建,安徽、浙江等省份设立低空经济产业基金,探索"建设-运营-碳交易"收益模式。
二、技术融合与场景创新:构建核心竞争力
(一)技术集成突破
智能建造技术
无人机巡检技术已在深圳宝安机场扩建项目中实现地基勘测效率提升400%,配合BIM+GIS三维建模平台,形成"空中勘察-地面施工"闭环。如中化岩土研发的高空作业机器人,实现200米以上建筑外立面无人化施工。
新能源系统整合
华为与华设集团合作的南京低空物流枢纽,集成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与垂直起降充电桩,能源自给率达72%。超轻型碳纤维复合材料在亿航EH216-S航空器上的应用,使建筑荷载降低60%。
(二)场景落地实践
城市立体交通网络
深圳前海试点"地下管廊+空中走廊"立体交通体系,由苏交科设计的空中充电站实现无人机与eVTOL共享能源网络,日均服务飞行器300架次。
应急救援系统升级
四川泸定地震中,华设集团建设的"地面基站+无人机中继站"系统实现72小时不间断物资投送,验证了三维应急体系的有效性。
三、商业模式重构:从工程承包到生态运营
全链条服务延伸
深城交创新"EPC+O"模式,在珠海横琴项目中涵盖起降场设计、空域管理系统开发及飞行数据运营,单项目利润率提升至28%。
数据资产变现
设计总院开发的低空空域资源交易平台,已接入长三角85%的通用机场数据,年交易量突破50亿元。
跨境合作机遇
中建国际参与"一带一路低空经济走廊"建设,在老挝万象机场改造中输出中国低空基建标准。
四、风险防控与实施路径
空域管理动态监测
采用华为云开发的低空交通冲突预警系统,在杭州亚运会期间实现每秒10万次空域碰撞计算。
合规性保障机制
金杜律所构建的低空经济法律数据库,实时追踪56个国家政策变动,为企业提供跨境项目合规审查。
试点示范策略
安徽省采取"1个省级试验区+5个市级示范项目"模式,通过标准化输出降低后续项目推广成本30%。
五、未来趋势与建议
技术突破方向
建筑结构与电磁环境耦合研究(如上海交大团队开展的5G基站-飞行器干扰模型)
空中物业产权制度创新(深圳已试点"三维土地出让"模式)
企业行动建议
短期:获取民航工程设计资质(全国仅23家企业具备),参与通用机场标准制定
长期:组建低空经济研究院,攻关VTOL建筑适配技术
低空经济正重塑建筑行业价值链条,企业需把握"政策窗口期-技术突破期-生态成熟期"的三阶段规律。建议建立"政府对接专班+技术预研团队+生态合作联盟"协同机制,在2025-2030年黄金周期内完成从传统建造商向空间运营商的转型。